望岳背景介绍(杜甫望岳背后的历史)

望岳的写作背景?

创作背景

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(735),诗人到洛阳应进士,结局落第而归,开元二十四年(736),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。作者北游齐、赵(今河南、河北、山东等地),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。

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,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。全诗没有一个“望”字,却紧紧围绕诗题“望岳”的“望”字着笔,由远望到近望,再到凝望,最后是俯望。诗人描写了泰山伟大磅礴的气象,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,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,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。

拓展阅读:

首句“岱宗夫怎样?”写乍一望见泰山时,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,非常传神。

“齐鲁青未了”一句,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。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,也不是像谢灵运《泰山吟》那样用“崔崒刺云天”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,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──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,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。

“造化钟神秀,阴阳割昏晓”两句,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,是上句“青未了”的注脚。一个“钟”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,整个大天然如此有情致,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。

“荡胸生曾(层)云,决眦入归鸟”两句,是写细望。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,故心胸亦为之荡漾。“决眦”二字尤为为传神,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,想把这一切看个够,看个明白,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,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。

末句的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两句,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,此联号为绝响,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,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,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。

杜甫写望岳的背景?

杜甫写《望岳》背景如下:

当时,杜甫曾任官湖北岳州(今湖北岳阳市),岳州地势较低,周围却有山岳环绕,其中包括著名的岳阳楼(今湖北岳阳楼)。杜甫在岳州期间,曾多次登上岳阳楼,远眺群山,感叹天然景色的壮丽与秀丽。

这首诗是他在登上岳阳楼,俯瞰周围山岳时所作。他借景抒发了自己对壮丽山川的赞美之情。诗中以岳阳楼为起点,以岳州为基点,描绘了湖光山色、风景如画的美景,展现了作者对大天然的敬畏和赞叹之情。

杜甫激发了自己的创作灵感,以饱满的情感和音韵感描绘出壮丽的山水景色,同时也借此向读者传达了他对时局的思索和对人民苦难的关怀。

杜甫写望岳的背景

这首诗写于736年,是杜甫25岁时出游齐赵时所作,正值意风发的时期,又是登临五岳之首的泰山,借山言志,豪放不羁。通篇充满想象。杜甫自称少陵野老,世称杜少陵,杜工部。汉族,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,原籍湖北襄阳。一生坎坷。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,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、政治黑暗、人民疾苦,他的著名诗篇望岳便是在此背景下创作而出。

望岳春望杜甫年龄背景

望岳:736年即开元二十四年,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。该诗即写于北游齐、赵,今河南、河北、山东等地时,是已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,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。

春望:本诗选自《杜诗详注》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。安,指安禄山;史指史思明。唐肃宗至德元年八月,杜甫从鄜州前往灵武投奔肃宗,途中为叛军所俘,后困居长安。该诗作于次年三月。全篇忧国,伤时,念家,悲己,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、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。这正是本诗沉郁悲壮、动慨千古的内在缘故。

杜甫,公元712年至公元770年,字子美,自号少陵野老。汉族,祖籍襄阳,河南巩县人。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与李白合称李杜。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,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,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。

版权声明

为您推荐